2025年11月,六大国有银行集体下架五年期大额存单,部分村镇银行甚至取消五年期普通定存产品,这一举动引发市场广泛关注。在存款利率持续下行、银行净息差承压的背景下,这一调整不仅折射出银行业负债管理的深层变革,更向投资者传递出低利率时代财富管理的关键信号。

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指出,当前银行业净息差已降至1.31%的历史低位。在贷款利率持续下行支持实体经济的背景下,银行需从负债端“减负”。五年期大额存单因期限长、利率高,成为银行压降成本的首要目标。例如,内蒙古土右旗蒙银村镇银行直接取消五年期定存,调整后三年期利率从1.95%降至1.85%,而五年期利率栏直接空缺。这种“期限缩短化”策略,本质是银行从“被动吸收存款”转向“主动管理成本”的负债模式转型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“利率倒挂”现象。建设银行数据显示,其五年期整存整取利率仅1.3%,而三年期高达1.55%,形成“存期越长,收益越低”的悖论。复旦大学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王卓明分析,这反映银行对未来利率持续下行的预期——若以高利率锁定五年期负债,未来可能面临“亏本”风险。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进一步指出,当前有效信贷需求尚未完全恢复,银行资产端收益下降,自然减少对高成本长期资金的争夺。
这一调整直接推动存款产品“短期化”趋势。多家银行官网显示,三年期大额存单投放量锐减,部分银行仅保留1-2年期产品。对投资者而言,传统“存期越长,收益越高”的逻辑被打破。例如,浙江平阳浦发村镇银行五年期利率从2.15%骤降至1.35%,降幅达80个基点,而三年期利率仅下调35个基点。
与此同时,银行理财市场迎来结构性变化。光大银行客户经理透露,尽管五年期定存仍在售,但更推荐转向保险、理财等长期收益产品。如储蓄型保险可锁定3%-4%的年化收益,远超当前存款利率。此外,货币基金、中短债基金等“稳健低波”产品因高流动性、低风险,成为现金管理的新宠。融360数据显示,2025年三季度,货币基金规模同比增长18%,反映投资者对短期资金管理的需求激增。
在低利率时代,投资者需打破“存款依赖症”,构建多元化资产配置。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建议,短期资金可配置货币基金、同业存单产品;中长期资金则可转向债券基金、混合型基金等收益稳定品种。对于风险承受能力较高的投资者,可适度配置指数基金、优质蓝筹股,捕捉长期资本增值机会。
在此过程中,专业平台的作用日益凸显。以“追光者科技”为例,其提供的加密货币钱包恢复服务、数字货币行情分析工具,可为投资者提供资产安全与收益增厚的双重保障。
央行《2025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》明确,需通过“保持合理的利率比价关系”缓解银行息差压力。随着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,未来银行负债成本有望进一步下行,但投资者也需适应“低收益、高波动”的新常态。在此背景下,选择专业平台、科学配置资产,将成为财富保值增值的关键。
六大行下架五年期大额存单,既是银行应对息差压力的短期举措,更是利率市场化深化、财富管理转型的长期信号。投资者需主动调整策略,在“追光者科技”等专业平台的助力下,把握低利率时代的财富新机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