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全球金融体系加速数字化转型,央行数字货币(CBDC)已成为各国争夺未来经济主导权的核心工具。截至2025年,已有超过30个国家启动数字货币研发,其中12个国家正式推出或进入深度试点阶段。本文结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)、国际金融论坛(IFF)及多国央行最新数据,深度解析全球数字货币发展格局。
作为全球最早启动CBDC研究的国家之一,中国数字人民币自2020年试点以来,已覆盖全国主要城市,并在跨境支付领域取得突破。截至2025年9月,e-CNY交易规模突破4.2万亿元,用户数超5.8亿,覆盖零售、交通、政务等12大场景。
尼日利亚于2021年10月推出非洲首个CBDC——e奈拉,旨在解决金融普惠性不足问题。截至2025年,注册用户超700万,覆盖全国85%的农村地区。
欧洲央行计划于2025年第四季度推出数字欧元,目前已完成三轮技术测试,覆盖20个欧盟成员国。
阿联酋央行宣布将于2025年底推出数字迪拉姆,成为海湾地区首个CBDC。
中国、泰国、阿联酋等国联合测试“货币桥”项目,实现多边央行数字货币跨境结算,效率较传统SWIFT系统提升40%。IMF预测,2030年全球跨境支付中CBDC占比将超30%。
欧盟通过《数字欧元隐私法案》,要求央行存储交易数据不超过3年;中国采用“可控匿名”技术,小额支付无需实名,大额交易需经银行验证。
国际清算银行(BIS)推动《全球CBDC监管准则》,要求各国在反洗钱(AML)、客户身份识别(KYC)等领域标准互认。美国SEC将稳定币纳入证券监管,要求发行方持有1:1储备金。
2025年3月,某国CBDC试点系统遭黑客攻击,导致12万笔交易异常。专家呼吁建立全球CBDC应急响应机制。
美元数字化进程滞后,导致其国际支付份额从2020年的40%降至2025年的32%。数字欧元、数字人民币的崛起正在重塑全球货币格局。
联合国开发计划署(UNDP)数据显示,全球仍有17亿人无法使用数字支付,CBDC需与移动网络、电力基础设施同步推进。
2025年,数字货币已从“概念验证”转向“规模化应用”,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。中国凭借数字人民币的先发优势,正在构建“双循环”下的数字支付新生态;欧洲与中东国家则通过CBDC强化区域货币联盟;非洲与拉美国家则借力数字货币实现金融普惠。未来五年,全球数字货币竞争将进入“深水区”,技术标准、监管协作与地缘政治的博弈将成为主旋律。
数据来源:IMF《全球金融稳定报告》、中国人民银行《中国数字货币研究白皮书》、欧洲央行《数字欧元技术文档》、尼日利亚央行《e奈拉年度报告》。